News Detail

HR如何管理沉默型的員工?(上集)

  • 2020-11-16

1. 差異化的激勵模式

 

企業文化的激勵性包括七個指標:目標設定、資訊傳輸、勞動分工、職業規劃、權力分配、控制機制、成功標準。企業用這些指標激勵員工保持個性化的追求,帶有強烈的文化導向特徵,但與企業發展規劃所要求的合作性及一致性不同,企業文化的激勵性體現出一定的差異化與競爭性。這裡涉及「差異化激勵理論」,該理論是相對於標準化激勵理論而言的,認為員工不僅是經濟人,還是社會人和文化人,其具有身份的多重性,且每一位員工都要「扮演」多種社會角色,例如職業角色、家庭角色、組織角色等。身份與角色的不同,帶給員工的心理需求與工作動機也是不同的,從而影響到員工在企業中的行為,所以標準化激勵理論在改變沉默型員工的過程中並不適用,而企業文化的差異化激勵模式,可以設置多種不同的激勵方式,員工按照企業文化激勵性的相關指標,自由選擇合適的激勵方式,甚至還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激勵設計,使激勵效果達到最大化。沉默型員工通常缺乏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差異化激勵模式下,這種局面將得到有效改觀。

2. 自主管理

員工的沉默行為屬於一種消極的行為,通過企業文化的激勵,可以體現出企業對每一位員工精神需求和個性化發展的尊重,借此產生一種「外力」,將員工從「沉默世界」拉回到「正常世界」,強調員工可以按照規定進行自主管理,提高員工在基層崗位的「自我調整性」,從而達到控制和協調員工行為的目的。

文化激勵性要求企業要具備包容性和開放性,形成符合員工發展的合理平台與廣闊空間,讓員工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出個人才能,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員工能更多地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來,得到成長與收穫,告別「沉默」與「資訊孤島」,真正體現個體價值。

沉默型員工的形成,還會牽涉到「社會交換」,當感受到企業能夠真正站在員工的立場考慮問題時,按照社會交換理論中的互惠互利原則,員工通常會從沉默中「走」出來,把企業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激發出「與企業共成長」的使命感。同時企業文化的激勵性,給予員工更多的自主提升空間,需求滿足由員工自我決定,這種內在的工作動機,讓員工把「實現企業目標」當作自身追求的目標,促使員工有更多的「企業公民」行為產生,即員工會非常關注本職工作和自身的職責範圍,一旦有不合理的問題出現,尤其出現的問題對企業利益造成危害時,員工通常不會繼續保持沉默,而是直接指出問題所在,並尋求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