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李靜儀促政府公佈更清晰人才培養政策
- 2024-05-17
人才引進計劃再成近期社會熱議。隨著特區政府公佈第二輪建議申請者要件,包括納入在澳畢業非本地大學生為申請對象, 可見部分市民憂慮日後或將影響就業前景。來自工聯的直選議員李靜儀直言,引入的人員應維持在「有限」數目,本澳產業發展仍需本地人支撐。在人才引進期間,本地應屆畢業生及青年就業環境必然受關注,部分家長、市民有很大憂慮,亦屬正常情況。當局應該公佈更清晰人才培養政策,包括由政府主導為有意進入「1+4」產業的本地青年提供習實機會,同時向家長提供就業資訊以協助中學生選科;對被迫轉業或失業中壯年人士提供相應培訓、津貼等。
李靜儀認為,引進人才數目不能多,本地人就業必須確保。「 我們希望(引進人才)維持一個不是太多(數目),我們澳門人都要就業,我們的產業仍然要比較依靠本地人才團隊支撐。」但政府要有整套計劃, 如何透過這個人才引進計劃「帶教」本地人、促進本地人緊跟本澳產業發展的步伐。
隨著行政當局公佈更多引進人才細則條件,不少意見憂慮本澳青年就業空間收窄,且行政當局似在加快步伐。李靜儀亦坦言,不單部分大學畢業生的家長有很大憂慮, 市民亦然。故在引入人才的過程,政府應公佈更清晰的人才培養政策,在改善青年、中壯年就業方面應有專門計劃。
針對應屆畢業生方面,她認為,當局應推動企業或者一些「1+4」產業,經團體、學校和政府進行人才培養的計劃。既然業界有人才需求,政府就應主導、要求業界交出一些工作崗位 、一些實習計劃,而這些實習計劃要與人才引進同步展開。一旦有實習計劃也可吸引在外國升學的學生留意,這會促使他們考慮畢業後的取向;又可讓有意轉換職涯人士嘗試跨學科的工作。
李靜儀又稱,現時「職出前程實習計劃」要改善,應將其定位為培養「1+4」產業人才的土壤,透過此計劃助畢業生找到新的發展路向和空間,幫助他們更認識社會,「 我幫十個也是幫十個,幫一百個就是幫一百個。」
為配合本澳發展,未來「1+4」產業實際需要什麼類型人才、崗位以及專業,李靜儀認為,當局應儘快讓社會知悉這些資訊。而教育當局、學校應合作,針對家長多做工夫,提供途徑搜集本地就業、學科發展的資訊和方向,以協助升學的子女選科。
李靜儀:政府應考慮為中壯年提供培訓、就業津貼
她又提到,隨著本澳進入老齡化社會,當局應有措施協助年齡偏大的人士繼續自力更生,工聯及議員辦公室近期亦常收到中壯年市民反映就業困難。對這類未到退休年齡、五十至六十五歲人士再就業的情況,李靜儀則認為,當局要有專項計劃、配合津貼來協助其再投入職場。並指出,不少地方如內地、香港推出相關措施,如香港,有僱員津貼、免費培訓,市民在就業培訓期間可獲得就業津貼。她建議政府應考慮透過資助培訓或者津貼計劃直接向僱員提供津貼。
另外,當局應考慮提供就業津貼,鼓勵僱主聘請中壯年人員,讓僱主可以用比預期稍低的薪金低請人。現有情況如僱主原打算以一萬五千元請一名人員,當其考慮請一名工作能力及年紀偏大的中壯年人員時,可能將會為他安排薪酬較少的工種,只能出一萬元。這時如果政府直接向僱員提供部分津貼,一方面可確保僱員的收入不會有太大幅度的差距和下降,同時鼓勵僱主請人願意。
她又直言,有些地方專門為中高齡而設的就業計劃,對象甚至包括四十至四十五歲人士,這讓人感到「很殘忍」,該階層或因未具相關經驗以及體力下降等,再就業遇困難。又認為,針對中壯年再就業,當局應有計劃鼓勵或者推動僱主去願意請或者延長這些人士的服務時間,在現時就業政策仍有多方面改善,包括優化職業培訓、就業配對等。
不少本地人為了增加自身競爭力,努力考取證照,惟這些證照似「得物無所用」。李靜儀直指,有些企業根本不在乎、亦不想重用這些僱員。除了有考證的鼓勵措施以外,當局亦要推動業界去認同這些證照,同時讓具有資格的本地人有相應的發展機會。
copyright@論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