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新聞小語)科創促多元 人才成關鍵
- 2019-12-16
2019/12/16
回歸二十年前夕,特區政府與國家航天局簽定關於地磁觀測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聯合研製項目的合作協定。首顆澳門設計、嘗試揭開人類百年謎題“百慕大三角”的科學衛星亦正式命名為“澳科一號”,預計明年擇機發射。國家亦批准澳門設立太空探索中心。系列成績,說明澳門科技創新領域進入新篇章。
回歸前,世人對澳門的認知大抵只有博彩,科創對於昔日澳人而言可謂天方夜譚。回歸後,中央及特區政府深明本澳產業過於單一的發展短板,近年來致力推動產業適度多元,推動科創便是其中一環。
近廿年來,政府對發展科創一直不遺餘力,訂定科學技術綱要法,科技政策從無到有。設立科技委員會及科技發展基金,大力支援本地科研科普,同時加強與國家的科研合作及交流。在國家及特區政府大力支持下,本澳目前已有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澳門帶來科研平台、科技優勢、推動高校學術研究水平外,更重要是可以藉以匯聚、培養一批屬於澳門的科研技術人才隊伍,助力澳門未來發展科創事業。
科技是國家強盛的基石,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目前已成為具影響力的科技大國。澳門作為國家的一部分,中央一直重視澳門的科創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中,澳門是四個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參與推動建設科技創新走廊。澳門作為大灣區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城市,要真正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就必須向創新科技、培育高附加值的高新產業方向進發,但這條路該如何走得更好、更實在,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
澳門要踏上科創發展之路,培育人才是關鍵。十五年免費基礎教育,本地高校林立且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內地重點高校為澳生開綠燈,加上眾多外地升學途徑,對本澳年輕人而言不愁升學之路。如何培養求真求實、好學好問、不屈不撓、開拓進取、重視思考和方法、擁抱各種可能性的年輕一代,如何令本澳具備孕育發展科創事業的軟實力,值得全社會深思。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