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Detail

澳門回歸二十周年紀念系列專題博彩業支撐起澳門經濟

  • 2019-02-28

2019/2/28

澳門一直被稱為「東方賭城」,而澳門回歸二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也離不開博彩業,但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博彩業雖是澳門經濟的支柱產業,但也不能令澳門走出經濟低迷期。澳門博彩業發展到現今的規模,正正與澳門賭權開放有關。
1847年,澳門在葡萄牙的管制下開始賭博合法化,自此以後,澳門就被稱為「東方蒙地卡羅」,賭博更成為澳門經濟的支柱產業。而我們俗稱的賭牌,是在1930年頒發給當時的豪興公司,不過豪興公司當時只提供中式的博彩項目,未能完全發揮賭博帶來的經濟潛能,因此,1937年由第一代「賭王」傅老榕及賭商高可寧投得澳門賭牌,直至1962年,澳葡政府將所有形式的賭牌改發給由霍英東、何鴻燊以及葉漢等組合的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即澳娛),牌照在1986年續期15年,到2001年屆滿。
而在澳門回歸時,在何鴻燊的努力下,將賭業結合旅遊業轉變成旅遊博彩業寫進基本法,令澳門在回歸後,博彩業得到法律保障。而在回歸三年後的2001年,當時的澳門受到內地改革開放的影響,絕大部分製造業已經轉移到內地,國際貿易地位也一早被迅速發展的香港取代,再加上回歸前的澳葡政府一直採取「無為而治」的策略,澳門經濟進入了低迷期已有數十年時間。恰巧澳娛的賭牌期約也即將屆滿,回歸後的首任澳門特區政府希望借助賭權開放破解澳門的經濟困局。
在2002年,特區政府通過公開競投,發放了三個博彩專營牌照——銀河娛樂股份有限公司、永利度假村(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自1962年起先後取得長達40年的壟斷經營權被打破,澳門博彩專營制度從此結束。後來,博彩牌照經過三次轉批給,賭牌數目由一變三,再拆分到現時的六個,澳門賭業進入六大博企逐鹿的新時代,澳門的博彩產業從此由一家企業變成了一個市場。在賭權開放後,美國及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資本迅速進入澳門博彩業,再加上中央政府適時地推出了內地居民自由行政策,逐步放開了內地居民到澳門進行博彩業消費,一時間令澳門博彩業急速繁榮起來,並逐漸成為澳門支柱產業。
賭權開放後,在2001-2010年十年間,澳門GDP年平均增幅為14.5%。當中2007年,人均GDP首次超越香港;2010年,GDP年增幅為17.4%,人均GDP達到51,000美元,位居亞洲第一;2011年,澳門人均GDP以六萬多美元繼續穩居「亞洲首富」。直至今時今日,澳門博彩業依然成為澳門最大的經濟收入來源,而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失業率顯著降低,澳門政府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也隨之增強。經濟高速發展後,特區政府通過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救助等公共事業發展,實施中小企業援助、科技發展等經濟扶助政策,為澳門繁榮安定打下雄厚的經濟基礎。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