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打卡熱點分流旅客促商機

  • 2018-07-04

2018/07/04

隨着旅遊習慣改變,除了“食、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打卡”漸成重頭戲。政府一直提倡活化舊區,分流旅客,振興社區經濟,若可發掘或打造社區“打卡”元素,引客入社區,料必事半功倍。

社交媒體影響居民出遊習慣,到景點拍照“打卡”並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成為“指定動作”。部分景點有歷史文化價值,但一直無人問津,因着“打卡”潮流而名聲大噪,有助促進當地經濟,推廣在地文化,帶動周邊商業氛圍。

來自立陶宛的藝術家在一二年為檳城喬治市街頭創作六組“喬治市魔鏡”壁畫,頓時令馬來西亞名聲鵲起,其他本土藝術家亦紛紛加入,整個喬治市變成藝術家發揮的小天地。

無獨有偶,台灣小漁村好美里里長邀請3D繪畫師在村落牆壁創作以增加人氣,藉藉無名的小漁村自相片在社交平台發佈,一夜爆紅,各地旅客慕名而至,村民乘勢做起小生意,促進當地就業和產業轉型。近年台灣彩繪熱持續,彩繪村遍地開花,讓人跡罕至的巷弄變成亮麗風景線,增添無限生機和商機。

近月氹仔聖方濟各教堂附近的一排彩虹屋同樣在網上竄紅,吸引鄰近地區年輕人紛至沓來,成為路環“打卡”新熱點。彩虹屋只是屋主翻新外牆刷上彩色油漆,無心插柳卻引來多個旅遊網站、博客推介,消息不脛而走。

由馬來西亞、台灣、韓國等地例子可以總結,當地生活百態或具有趣味性的藝術創作、繪畫對居民或旅客都有吸引力。讓藝術文化走進社區,毋需巨額經費,但效果卻立竿見影,不僅可增添區內文藝氣息,美化環境,吸引旅客主動走進社區,分流過度集中人流,還可提供平台讓本地及外地藝術家交流創作,展示才華。澳門早前舉辦的“配電箱藝術活化”便有很好的示範作用,政府可推動民間製作“打卡”熱點指南,並加強與旅遊資訊平台、博客等合作,向外推介社區文藝活動。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