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建置:公私合作增供應遏樓價
- 2017-10-19
2017/10/19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十九大作工作報告時,重申“房屋是用來住的,並不是用來炒賣”,此言獲得全場最熱烈的掌聲。建築置業商會理事長謝思訓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澳門有重要啟示,澳門應該讓房屋市場更階梯化,政府可與發展商合作,建設新類型公屋或私樓,最重要是增加供應。長遠要打擊炒賣,祇有增加公私營住宅單位數量,才可以紓緩樓價。
助上樓累積財富
謝思訓表示,國家很重視房屋政策,去年國務院辦公廳頒佈了《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當中很清楚要推動實現居民住有所居,市場供應為主體,發展住房租賃企業;同時要完善公共租賃住房。可見中央充分掌握市場經濟原則,以及具體情況,以市場為導向。
上述意見對澳門有重要啟示作用,澳門的公共房屋政策是“以社屋為主、經屋為輔”,居者有其所,正正與習總書記的說話相脗合。為了解決年輕人居住問題,達到居者有其所,社屋的目標除了扶助弱勢社群,更要包括年輕人,助他們“上樓”,累積財富後再考慮置業,這與健康發展租賃市場的方向相符。
現時澳門社屋佔總住宅量6%,經屋佔15%,中長期發展,社屋應該加大比例。畢竟社屋具有流轉性,當年輕人累積一定財富後再置業,可以讓社屋資源循環再用,亦為年輕人向上流動提供助力,同時令澳門房產市場階梯化。
雙管齊下壓炒風
澳門出現大量炒賣行為,完全因為住宅供應量不足夠,這與土地管理息息相關。如果本澳土地管理可以鼓勵加快生地變熟地過程,且鼓勵土地或工廈的業權人轉用途,增建更多住宅,對澳門住宅供應量有幫助。當供應量增加後,炒賣行為自然會減少。
其實政府可透過鼓勵方式,與發展商合作推出更多適合年輕人的新類型房屋。澳門發展商建設私人住宅有足夠經驗,但受制於土地供應、生地變熟地、批則速度較慢。如果政府可以與私人發展商合作,無論用政府或發展商的土地,最終就是建設更多房屋,為居民解決住屋問題。當然,發展商不會蝕本合作,合理利潤下相信有合作空間。他強調,公、私營住宅市場都應該增加,才可以雙管齊下,增加私樓也可以減輕公屋壓力。
都市更新要提速
澳門住宅空置率一向較高,十年前達10%,現時降至5-6%。澳門有很多空置舊樓是資源浪費,個別業主資產得不到運用,整個社會是資源錯配。必須要從政府政策着手,推動社區重建和城市規劃,透過舊區重整提供住屋單位,令澳門成為宜居城市。
澳門空置單位與城市重建緩慢有直接關係,很多舊式物業不適合居住,所以城市規劃和都市更新都要加快步伐。本澳有幾千幢物業屬於舊式低層大廈,城市規劃尚未開展,都市更新才剛起步。祇有加快步伐,才是解決空置單位的良方。
至於坊間有意見提出徵收空置稅,推動更多單位重投市場。對此他認為,空置稅很難為社會解決租樓難的問題,實施空置稅後,可能令樓宇生產量更低,房產市場量越低,對公屋壓力更大。空置稅反面影響也不少,要認真思考。要避免使用行政手段減低供應量,如果澳門一直做需求管理,祇透過“辣招”遏抑需求,對供應量並無積極作用。要從供應量入手,才可以解決高樓價問題。樓市最後定價,仍是視乎供應量。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