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發掘賣點 鼓勵錯峰訪澳

  • 2015-04-17

 

2015/4/16

來源:澳門日報

 

內地開放港澳自由行政策逾十年,中央政府及港澳特區都要結合民情、經濟發展作長遠思考,在發展與民生中取得平衡。

國家旅遊政策趨向開放,且護照“含金量”提升,鼓勵國民到外地旅遊,反映國家逐漸開放。然而,深圳戶藉居民赴港“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變相收緊內地居民出遊自由,當中政治考慮多於經濟。自從深圳戶籍居民實施赴港“一簽多行”後,雖然帶動訪港客量上升,但同時衍生水貨客。儘管鄰近口岸地區商舖受惠,但社區、民生卻受影響。

水貨客在區內活動,不僅令居民出行受影響,更影響旅遊觀感。問題持續未得到正視,難免矛盾日深,最終發酵成政治議題,造成影響極壞的反水貨客行動,拖累經濟也影響香港形象。在剛過去的三月及清明、復活節假期,香港部分地區客量稀疏,大型商場人流明顯減少,後遺症逐漸凸顯。

港澳兩地社情各異,自由行政策早已分道揚鑣。澳門不僅沒有“一簽多行”,廣東居民赴澳自由行已是“三月一簽”,比香港更嚴。雖然自由行政策實施逾十年,但部分居民對政策仍是一知半解。如有澳門網民希望澳門仿效香港實施“一周一行”,令人啼笑皆非,更反映網絡言論的隨意性和情緒化。

自由行政策鬆緊,歸根結柢是本澳承載力問題。官員已表態支持旅客量維持在三千二百萬至三千四百萬人次;內地客則控制在二千一百萬。儘管掌握問題所在,但未能就癥結作出診斷,並尋求合理對策。畢竟開放的旅遊城市不能拒旅客於門外,要求控制旅客維持在一定水平,除非有非常配套的政策措施,甚至需要內地各省市的一致配合。尤其當旅客出現高峰時,是否應該優先控制內地旅客放行外國客?收緊自由行可為城市承載力紓壓,但亦令調整中的經濟雪上加霜,會不會成為壓倒澳門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令人關注。

旅遊學院旅客承載力報告,除了揭示大時大節承載力爆燈,亦說明其餘日子承載力遠未飽和。因此,政策思維與其停留在控制旅客總體規模,不如多動腦筋分流旅客到淡季。

每年大賽車及美食節同期舉行已成引客品牌,期間訪澳旅客非周末亦保持高位,反映多年打造的盛事活動有引客魅力,為分流旅客提供合適方向。政府應適時考量如何在淡季多辦盛事,鼓勵旅客錯峰訪澳,體育賽事、文化盛事均是值得考慮的方向。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