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扶助首次置業 限購為先
- 2014-02-12
2014/2/8
來源:澳門日報
珠三角樓市隨着政府推出調控措施進入淡靜期,樓價應聲下挫,澳門住宅供應奇缺,加上去年先後實施雙法緊箍咒,貨源更少,供應斷層,放盤減少但剛需持續,令樓價“乾升”不止。鄰地樓價回落,更令不少尚未置業的澳人看得“牙癢癢”。
不少早年因為組織家庭或有新家庭成員加入而樓換樓的居民回望當初,不禁慶幸換得及時。倘再遲幾年,恐怕難以同樣銀碼換取較舒適生活空間。“及時”取決於“上車”時間,更大程度上取決於“際遇”。賭業剛開放、被喻為“禾稈冚珍珠”的樓市剛被發現時“上車”時間最恰當。十年來樓價越升越有,有能力尚且可以追到樓價升幅。然而去年開始,有能力高追的人越來越少,追的本錢在銀行收緊按揭及估值不足的情況下大幅萎縮。
樓價瘋升的年代,年輕一輩即使月入兩三萬元,似乎也難以在適婚年齡置業安居,“結婚是否一定要買樓”的議題沒有既定答案,但中國人傳統就認為有屬於自己的物業,才算真正擁有一個“家”。加上現時住屋租金並不便宜,分分鐘抵得上每月供款額,更令不少人認同與其幫業主供樓,不如自己置業。但上百萬元的首期何來?
如果經濟能力不允許買私樓,選擇經屋又如何?經屋放寬申請人入息上限,意味着合乎資格的居民相對增加,但經屋供應是否同步增長?加上經屋興建有期,無上樓時間表,也令輪候者心裡不踏實。
政府研究澳人澳地政策的同時,更應盡快釋放更多的住宅供應,增加公私樓單位供應的透明度,讓有意置業的居民“心裡有數”,不會再上演如去年般盲目高追的恐慌性入市。
另一方面,供求關係畸形的當下,“限購”似乎更適合澳門的實際情況。現時實施的特別印花稅,把物業鎖死在期限內不得出售,只阻隔了本可流通的供應量,樓價無可避免奇貨可居下被扯高;但並無阻隔有財力投資者的入市意慾,反正看好後市,幾年後再賣出或可賺取更多。
倘實施“限購”,每人只能購買一個物業,多過一個則要徵收重稅,減少囤積居奇,減少投機行為;另一方面,阻截了投機客,市場需求減緩,倘供應持續增加,將有助樓價回落到合理水平,讓有意置業的居民有“上車”機會。當然,銀行如何協助首次置業,亦相當重要。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