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一家之言)建育才機制 推國際人才

  • 2018-12-02

2018/12/02

人才是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一個城市擁有人才並不難,難在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澳門雖產業結構單一,就業選擇少,但薪資水平、社會福利較鄰近地區優勝。要增強城市綜合實力,政府須制訂培養人才的長效機制;校企加強合作,培養產業所需人才;全社會要營造尊重人才的環境,實現人才個人價值。

政府早前宣佈研究開闢引入優才科才先導計劃,明確每年額度,且逐年檢討。坊間擔憂計劃監管不嚴,變成“技術移民2.0”,更擔憂本地人就業和晉升機會受威脅。實際上引進人才並非不可取,關鍵是科學透明。

施政報告推出“澳門青年灣區實習計劃”,支持青年到大灣區實習、就業、創業,促進澳門與大灣區、葡語系國家的青年創新創業互動交流。雖然政策大方向正確,多到外地考察工作、體驗生活並與當地青年交流學習,有助年輕人汲收新知識,擴闊人際網絡,提升競爭力,但如何鼓勵習慣安逸的年輕人走出舒適圈,接受新挑戰?

“人才走出去是為了回來”是個理想藍圖,無疑會有青年在外工作、創業後,把積累經驗融會貫通回流澳門發展,但也可能有青年被外界就業、營商環境所吸引,把發展重心轉移。怎樣力挽狂瀾,避免人才流失是一個重要課題。

澳門接近全民就業,但礙於個別行業的發展前景、工作性質等因素,難以吸引新血入行,故不少行業大呻請人難,當局有否掌握具體數據?建議參考香港做法,建立人力資源推算系統,適時、客觀評估各行業所需的人才類別和技能,發揮人才資料庫功能。

另外,職業教育的普及,可啟發青年及其家長對職業教育的興趣,提高社會對技術性行業的認受性。政府和大型機構應發揮帶頭作用,廣納賢才,讓年輕人一展抱負。新世代亦要自強不息,勇於接受挑戰,提升視野,持續進修增加技能,力爭成為國際化人才。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