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銷售增透明 惠民抑物價

  • 2016-04-25

2016/04/23

來源:澳門日報

銷售增透明惠民抑物價

經濟調整,通脹有所紓緩,然而豬肉價依然高企。行政長官昨日列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指出本澳豬肉進口批發價較鄰近地區便宜,但零售價卻較鄰近地區昂貴,道出不少居民的心聲。但業界卻對行政長官引用的數據有所質疑,更指肉販“有苦自己知”。普羅大眾不禁問:豬肉零售價真的沒有下調空間?

受到內地活豬供應量減少,各地對豬肉需求有增無減,令近期豬價持續攀升。本澳活豬價格更於本月升至歷史新高的每擔一千八百一十元。來貨價高,零售價自然亦水漲船高,雖然加幅相對溫和,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豬肉價永遠是高處未算高。縱使引入活豬批發計價機制,實現可加可減機制,卻似乎永遠是“加得比人快、減得比人慢”,零售價更是鮮見回落,着實令主婦頭痛。

活豬價持續高企,坊間長期以來都歸咎於進口及批發壟斷所致。但昨日行政長官在立法會上羅列數據,指出本澳活豬批發價低於內地批發價,但零售價卻明顯較內地為高。按照行政長官掌握的數據,本澳活豬每公斤零售價為批發價的二點七七倍,每公斤差額逾四十八元,反映活豬零售市場的怪現象。

當然,正如肉販所言,零售商從批發商入貨活豬以整隻計算,屠宰後重量只為原來八成,再除去豬頭、豬皮等“下欄”,一隻豬只剩下六成半可賣錢。加上人工、燈油火蠟等成本,居民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豬肉零售並非如坊間所感的“暴利”。的確,本澳市場細小,肉販亦要有合理的利潤回報,方能持續經營。在整個由批發到零售的環節,是否因存在不公平而令售價上升?為何曾有超市鮮肉價格可與街市價存在三、四成差距?普羅大眾實在狐疑。

早前政府取消街市覆蓋範圍內出售肉類、漁獲、禽鳥的限制,令更多經營者可進入經營包括豬肉在內的鮮活食品零售市場,無疑有助引入競爭。在商言商,為吸引消費者,鮮活食品業界自會因應市場,開拓貨源,務求以優質、相宜價錢吸引消費者,有助平抑物價,消費者樂見。

傳統街市本身已有租金成本優勢,加上目前居民仍習慣到街市選購食材,且已有一批基本熟客。即使現時開放鮮活食品零售市場,傳統街市依然有其自身優勢。問題是傳統街市攤販業界能否革新思維,為消費者帶來優質、價格更相宜的消費品。

要令整個鮮活食品市場價格回歸居民的合理期望,進一步增加整個進口、批發、零售環節的透明度,必不可少。如此一來,社會方會真正看到業界所面對困難,以及當中的不合理現象,從而推動社會監察不正之風,不當現象在社會監督下逐步消失,最終達至平抑物價、公平消費的目的。

夏耘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