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讓打工仔分享經濟成果

  • 2017-11-26

2017/11/26

一句“四萬元都請唔到送貨司機”,一石激起千重浪,當事人急急澄清是希望喚起大家關注中小企“用工難”問題。撇開網民的二次創造、幽默“求職”等冷嘲熱諷,這份看似不存在的“筍工”,卻狠狠摑了本澳一記響亮耳光。這個全球人均GDP排名第三位的小城,在經濟舉世矚目、亮麗光鮮的背後,不禁讓人產生巨大疑問:到底本澳打工仔在辛勞工作後,是否能得到合理的薪水回報?

本澳回歸至今接近十八年,去年GDP已達到三千五百八十二億澳門元,是○一年的六倍多;人均GDP去年已達到五十五萬四千六百一十九澳門元,僅次於盧森堡和瑞士,排在世界第三。然而,根據統計局資料顯示,二○○○年本地僱員報酬佔GDP比重百分之三十二點七,一五年為百分之廿九點四,去年輕微回升至百分之三十點三,但仍不如十多年前。

與外地比較,一五年廿八個歐盟國家的僱員報酬佔GDP比重為百分之四十七點二。如果說歐盟地區福利與稅制與本澳相差甚遠,參考價值低的話,近看亞洲地區,香港比重為百分之四十九點二、新加坡為百分之四十三點三,均遠高於本澳一五年的百分之廿九點四。數字會說話,打工仔應得的薪酬,並未與經濟發展及企業效益的提高而同步增長,公平嗎?

再環顧月工作收入中位數,雖然收入中位數穩步上升,去年達到一萬五千元,惟行業差距極大。特別是以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目標,更剛剛獲得“美食之都”的榮譽,但酒店業及飲食業的收入中位數卻低於總體中位數,飲食業更只有九千元,在所有行業中倒數第二,僅次於家庭工傭。中位數最高的分類是“公共行政及社保事務”,達到三萬五千元,仍與“四萬元都請唔到的送貨司機”相距一截。這究竟是主事官員口中所講的本澳產業結構特殊性所造成的“正常”結果,抑或是打工仔並未得到合理的薪酬回報,長期處於低薪環境中?答案顯而易見。

讀懂這些數字後,誰還能對“四萬元都請唔到送貨司機”這句話一笑置之?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