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聾協:五年請唔到人往後更難

  • 2016-11-14

2016/11/14

 

澳門聾人協會總幹事劉雪雯坦言,至少四至五年未能聘請新人入職學前訓練工作,慨歎“退一個無一個”。認為近年社會提高關注幼兒身心成長,早療服務及早介入越顯重要,惟因應師資薪酬、待遇等實在難以攀比,人資流失情況嚴重,形容“即使發現視力有問題,但都畀唔到眼鏡你(治療)”,期望政府增加資源助社服界留住人才。

評估完無後續治療

劉雪雯表示,在當局早前公佈的《二○一六至二○二五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提到,學前訓練和托兒所的持續發展方向短期方案中,將開展早期療育服務需求及規劃研究,包括在托兒所中開展兼收殘疾幼兒的專項計劃,但按現時人資緊張的環境下,恐怕讓流失率更嚴重。

以該協會為例,在學前訓練服務中至今已有約四至五年無新人入行,“退一個無一個”,認為雖政府已設立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助更早發現和評估幼兒問題,卻忽略後續的跟進和治療,無有效措施鼓勵和支援專業同工留守崗位。

在正常情況下應把較有經驗的教師放置在啟蒙等服務中,惟因應師資薪酬、待遇等與正規教育教師無法劃一,連招聘人手都已困難,更難以有充裕或鬆動的人手調配,認為這個問題值得社會思考和關注。

或許不少人會誤以為早療服務的教師“一對一”反而較輕鬆,時間較自由。劉雪雯坦言,正規教育的教育受“私框”保障規定教學時數,惟在民間任職早療服務或學前訓練的教師,大部分都需同時處理二十八至三十個個案,教學時數達十八小時,還因應每個個案的特殊性花相當多時間設計教程,相信祇有拉近兩者的薪酬、待遇,方可讓教學人員有更大信心留守發展,讓社服界能有較多資源維持服務和更好規劃服務發展。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