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澳人才競爭力躋灣區城五甲

  • 2018-12-12

2018/12/12

由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有限公司編制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於“二○一八澳門中國國際人力資本論壇”上發佈及解讀。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曉冬稱,粵港澳大灣區十一個城市中,深圳、香港、廣州、澳門、珠海的人才競爭力指數位列前五。

 

從分項指數上看,深圳人才創新和規模指數較高;香港人才效能、生活指數較高;澳門人才發展指數較高。深圳、香港和廣州去年的GDP都超過2萬億元,經濟發達的背後是資本、科技、人才的集聚。

人才紅利持續增加

報告指出, 以粵港澳大灣區十一個城市為主要研究物件,通過人才規模指數、人才結構指數、人才創新指數、人才發展指數、人才效能指數和人才生活指數6大維度,34個指標綜合測算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競爭力指數。

大灣區城市人才吸附能力較強,人才紅利持續增加。人口聚集可推進經濟聚集,經濟聚集反過來再刺激人口聚集。大灣區一七年常住人口為6,955.05萬人,淨增量達158.37萬人,顯示較強的人才吸引能力。且大灣區吸納較多的是年輕、高學歷、高技能的人才,人才紅利優勢巨大。

此外,報告還對內地一七年GDP排名前20的城市的人才競爭力進行分析,並收錄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和內地一七年GDP排名前20城市的共計170餘條與人才相關的政策與檔,為各城市人才發展提供借鑒。

科技、金融、製造,大灣區並行前進的三駕馬車。大灣區一七年GDP總量超過10萬億元,同比增7%,人均GDP為14.7萬元,效能較高。澳門GDP總量雖較小,但GDP年增長率高達9.1%,人均GDP位列粵港澳大灣區第一,甚至在世界名列前茅。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產業耦合度較高,製造業和服務業良性互動,產業集聚已形成許多產業集聚區和重點骨幹企業,既有強大的製造業產業鏈,也有以深圳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以及香港、澳門為代表的現代服務體系。

共同制定城市規則

提高人才競爭力是大灣區贏得國際競爭的關鍵。為此,報告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城市規則的共同制定,大灣區內自由貿易未全面實現的過程中,更需要有一個共同制定的規則和法律制度框架,尋找協同和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減少對各個城市的衝擊。

此外,應注重差異協同,減少內耗式競爭。差異協同表明差異即事物發展的不平衡性,它是競爭存在的基礎,同時差異更能促使系統內諸要素產生協同與和諧。

不過,報告提出,要注意區域發展不均衡帶來的風險。人口聚集會加速區域發展、擴大輻射範圍,同時也會放大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空間、機會和資源等層面的矛盾。要避免資源過度集中,以及大灣區其他城市對於香港、深圳、廣州等核心城市的過於依賴,灣區城市群對農業發展的衝擊,當地城市非優勢產業所面臨的摧毀等問題。

隨着資訊技術的發展,城市的發展將突破地理的限制,形成無邊界的互聯網城市。城市的無邊界化,將令大灣區吸納全球人才。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