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清晰前景培育本地社服人才

  • 2013-10-31

2013-10-31

來源:澳門日報

 

每年施政報告前夕,特首均落區聆聽社會訴求。本澳的社區服務,一直採取“官辦民營”的模式,社會服務團體的發展,直接影響社會服務整體質素,故向來是特首明察暗訪的焦點。昨有業界透露社服設施面臨租金、場地、人資等壓力,仿如四面楚歌,分分鐘“斷糧缺人”,特首直言高度關注。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社服界人資不足經年累月,卻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始終難以解決。政府公佈未來兩年將有四十三個社服設施落成,需要增加一千二百多名社服人員,其中,護士、社工、專業治療師渴求三百。人才何處求?社工局長有意“出招”,聯合教青局商討增加特別獎學金名額,期望以奬學金招徠,吸引高中畢業生修讀相關專業。

此舉為增加多年不變的獎學金名額帶來曙光,但獎學金範疇包括創意產業、護理學、社會工作或輔導、康復治療及教育,即使名額增加,是否明確針對紓緩社服人手不足,不得而知。另一方面,政策雖規定獎學金獲得者畢業後必須返澳服務不少於三年,但學成歸來者,是否進入社服行業和對口職位,無從探究。

隨着衛生醫療條件優化、人口壽命增加,不難預期,澳門以至鄰近地區對安老、慢性病患康復服務的需求日益顯著。但行業發展願景明朗,不等於職業前景必定理想。面對照顧長者、服侍傷殘、扶助精神病患、輔助戒毒等大部分厭惡性的社服職位,社服界薪酬待遇相對偏低,吸引畢業生入行的“難度系數”高企。加上對護理、社工、治療師同樣渴求的政府部門“高薪挖角”,就連六大博企也開始加入爭聘社工履行社會責任之列,即使本身從事社區服務的人士,選擇流向“薪高糧準”的部門機構乃人之常情,結果導致社服界專才嚴重流失。政府倘不全面檢討現行的資助制度,盡快建立專業認證制度,讓社服人員看到發展前景,人資難題始終難以解決。

政府擱置外地興建安老院舍的方案,提出美好的原區安老理念,社服人手必定更渴求。透過高等教育培養本地社服專業人才,乃是支持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但本地高校僅設社工、護理兩科,語言、職業、物理治療師全靠“異地製造”,也是造成今日相關職位人資捉襟見肘的原因,未來須藉本地高校發展,完善學科設置,培育本土人才。

臨時輸入外地社服人員雖可解燃眉之急,但如何做到合情、合理、合法?除了嚴控數量和質素,關鍵還在於訂定公開透明的進、退場機制,減少本地社服業界人士的憂慮。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