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治療師不足政府擬外聘

  • 2017-10-19

2017/10/19

衛生局、教青局及社工局共同設立的兒童綜合評估中心運作一年多。中心主任戴華浩指,至今有一千七百八十三人申請評估,其中五百二十六人被診斷有發展障礙,大多申請在兩個月內完成評估。因應本地治療師不足,短期計劃購買治療師服務,並外聘香港、台灣治療師;中期計劃在本地開辦治療師學位課程;長遠則鼓勵學生修讀康復治療範疇專業等,以增加本地治療師數量。

戴華浩、兒童康復治療中心主任黃穗濤、教青局教育廳廳長梁慧琪及社工局社會互助廳廳長蔡兆源昨日上午出席電台時事節目,與聽眾探討特殊兒童早療和照顧問題。

投放資源延續早療

黃穗濤指,本澳有一百二十六名註冊治療師,其中職業治療師有八十五人、語言治療師有二十五人。相比歐美、香港等地,本澳的職業治療師、語言治療師比例明顯偏低。戴華浩補充,為增加本地治療師數量,已訂立短中長期規劃,並提高資助金額,有信心短期內可外聘香港治療師。此外,今年六月成立的兒童康復治療中心,目前的職業治療、語言治療各有二百○一人、二百六十九人輪候,整體輪候時間較香港快。

有聽眾不滿醫院提供的早療療程僅八次,且一周只得一次,質疑治療成效,希望政府資助家長自行外出尋求早療服務。戴華浩回應稱,政府有明確醫療、社服、特殊教育機構在兒童早療的分工與角色,以確保有需要者盡快治療。特殊兒童在兒童康復治療中心接受早療後,將按年齡特點分配至社工局或教青局屬下資助的機構延續治療,保證資源平均分配。倘小朋友主要是社交或學習問題,更有必要轉介至特教機構接受訓練,不一定全在醫院接受早療。對比資助特殊兒童自行尋求私人治療師服務,政府傾向投放資源直接提供,又或聘請治療師開展服務。因市面難以找到相關治療,治療服務的質素也難於監管。

修特教法明年提交

至於修訂《特殊教育制度》進展,梁慧琪指“特教法”沿用至今逾二十年,近年本地人口和配套措施變化大,修訂文本內容涵蓋資優學生和身心障礙學生的界定、評定準則、財政和技術支援等,內容較多。文本為更貼合社會需要,故修訂日程較原定時間延遲,爭取明年初上呈文本。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