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新聞小語)科創興澳 人才先行
- 2021-12-12
疫情改變全球生活習慣及商業模式,雖然擊潰部分傳統行業,但亦推動新產業迅速發展,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代表的創新技術與應用,已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推動力。首屆大灣區科學論壇昨在羊城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指示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大灣區戰略定位之一,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措施是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本澳明年施政方針亦將科創列為經濟適度多元突破口之一。
本澳長久以來以旅遊博彩業為生,疫情造成嚴重衝擊,充分暴露出單一經濟結構的脆弱性。推動經濟適度多元,才是本澳實現長期繁榮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但要從無到有,從有到強,本澳與科創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發展科創、數字經濟,很大程度取決於人才培養及成長環境。近年本地高校開辦相關課程,甚至有大數據、智慧政務等新學位;相關部門亦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普及科學知識,推動科技教育及培訓工作,提高科技文化素質。但先不說高端人才及領軍企業,就連技術型人才也缺乏。如何大力吸引更多優秀的科技企業、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落戶澳門,強化本地人才實力,是一大問題。
產學研方面,仍須大力推動。儘管本澳擁有多所國家級實驗室,但現階段都多停留在科研成果,未與產業鏈相結合。科研成果未能廣泛轉化為生產力,更欠缺屬於本地的新興科技產業計劃,難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何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在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有關科研力量的作用,深化產學研一體化和加速成果轉化,又是一大問題。
當局要以科創作為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突破口之一,就必須首先盡快落實引才入澳政策,由高端人才帶動、培養、孕育出本地科創“苗子”,走出人才荒,方能實現科創興澳的願景。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