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Detail

改變思維 廣攬專才

  • 2016-09-13

2016/9/13

 

特區公佈五年發展規劃為本澳發展描繪藍圖願景,社會普遍認同。目標要達成,講求天時地利,更講人和。如何回應各行業久呼的“人才短缺”問題,談及多時的吸才、培養戰略何時見影?歲月蹉跎,社會難免失去耐性。

五年規劃,民生重中之重。五大長效機制中的住屋,特區政府視為頭等大事,優先解決;社保、醫療、教育亦設定了相關目標。甚少篇幅闡述的是人才培養,寥寥數字“推動有實質進展”已是方向,有人譏笑“要求太低、太兒戲”,但可能是最脚踏實地的定位。

人才發展委員會成立超過兩年,除了送過少數精英人才負笈海外、廣納百川,其餘已完成的工作大都為資訊性。眾所周知的有建立“人人自願登記做人才”的資料庫;近期一點的,有完成經濟範疇五大行業的人才需求調研,就連已確定推出的證照資訊平台系統、執業註冊人員資料庫,都是以集聚資訊為主,開啟方便之門的意義重於實際貢獻。

至於引才、留才、培養人才的政策措施,五年後可會有任何實質進展?社會看不通、摸不透,連專責委員會都未必清晰方向。當局建立至二○年初步落實中期人才培養措施的願景,現在距離願景不足五年,“培養措施”為何物,尚屬未知數。

百年樹人,人才培養少不免整個社會的通力和合力,現存的問題不獨是一個委員會的責任。人才培養要“重學力而非學歷”,讓每個人學以致用、適地適用,是人才培育面臨的重要課題,是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成功延攬人才不容易,每次談及必泛漣漪。人才供不應求的行業可打開缺口,仿效香港、新加坡模式,歡迎優才移民?又或像內地“千人計劃”,為吸引頂尖人才回流或落戶,提供房屋、安家費、安排配偶工作、孩子學位等優厚待遇?

社會對引才的憂慮不無道理,或許正因害怕競爭、自我保護,令社會宏觀發展閂上一扇門。社會要求先交代引才的條件再討論,但基本判定標準如專業認證立法進展等制度建設卻如斯緩慢,談何進展?有些思維、機制不改變,做法也難有突破,無從改變。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