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從新加坡看澳門人才戰略

  • 2015-12-28

21/12

來源:澳門日報

經常聽到有政府及坊間組織到新加坡學習交流,汲取一些成功的經驗云云,特別是在公共房屋、環保及政府績效管理等方面,“新加坡經驗”更令人趨之若鶩。從某些角度來看澳門與新加坡的確有不少相似之處,同樣地小人多、同樣開放博彩業、同樣是旅遊城市、同樣極需人才及勞動力的引進支撐社會的發展等等。那麼新加坡模式是否就適合澳門呢?

金字塔式人才分流

作為一個城市國家,新加坡建國短短五十年,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和社會成就。新加坡式的精英教育下,從小學開始實行所謂的“分流制”和“雙母語”教育,形成一種金字塔結構式的人才分流。新加坡大學升學率僅有百分之廿七左右,且一直受政府所控制。在中學期間,學校就已依照學業表現把學生分流,部分學生在中學時就已註定只能夠就讀職校。反觀澳門,政府一直主張教育公平,一四年澳門的大學升學率就已達到百分之九十三左右,離全民讀大學已經不遠了。政府對每所學校、每名學生投入大量同等的資源,表面看似公正平均,但由於中小學各校實行教育自主,教育軟硬件差異頗大,而這種影響學生素質的差異在大學本科初階更突出顯現,致使大學本科教育甚難推進,而職業教育卻根本無人問津。

在人才引進方面,新加坡與澳門同樣有不同的態度。“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早期的新加坡政府有較為寬鬆的留學生工作政策,儘管這些政策近年已見收緊,但新加坡政府都會制定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技能列表,按需求程度發放四種不同等級的工作證,達到最高SPASS級別標準的,工作滿兩年還可申請入籍新加坡,體現了新加坡求賢若渴的心態。而澳門缺才,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政府的外僱政策往往成為不同政治背景角力交鋒的焦點。早在一三年特區政府拋出研究外地生留澳工作政策的課題時,就引起社會極大爭議,不少人對政府如何界定人才的定義作出質疑,最後計劃亦只能停留在構想階段。

發掘自身特有優勢

新加坡式的精英教育源於其強烈的危機意識,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危機意識促使新加坡成為一個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經濟繁榮的國家。新加坡國小人多,資源匱乏,除了發展人才戰略別無他法。因此,新加坡人時刻警惕着,也正是這種未雨綢繆的理念,帶領着新加坡在這數十年間就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同樣的地小人多,資源缺乏的澳門卻比新加坡多了一個地緣優勢:背靠祖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潛力巨大的內地市場可為澳門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和動力,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今天,依然是澳門最為堅實的後盾。因此,與新加坡人強烈的危機意識不同,澳門人更為樂觀。古語云:“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增強澳門人的憂患意識,澳門才能走的又快又穩又好。

雖然兩地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從教育理念、對待人才引進以及憂患意識等原因,使得澳門很多方面無法仿效新加坡的成功經驗。但也正因為這些不同,方能發掘出自身特有的優勢,走出一條有澳門特色的發展道路。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