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平衡成本 減量不如增產

  • 2014-01-13

2014/1/11

來源:澳門日報

 

臨近年尾,居民消費意慾高漲,無論張羅年貨、添置新用品,甚至選購新衣,都令市面銷售氣氛趨熱。加上每到年尾,不少零售商號減價清貨,進一步推升消費熱度。

商品有折扣優惠,“抵買”或暫且讓居民把“通脹高企”拋諸腦後,瘋狂掃貨。無疑部分日用品打折後相對便宜,居民趁平“囤積”,未來幾個月無需再買,有助抵銷通脹壓力。

不過新春過後,不少零售服務業都借勢調整價格,通脹未有稍事回喘的空間。如近年趁大節日調整收費的餐飲業,礙於食材來貨價成本飛漲,部分小店未敢貿然“又加價”嚇走顧客,唯有把出品越縮越細以平衡成本,但又惹來顧客投訴“呃錢”,不再光顧,陷入兩難。

正因為新春消費熱情高漲,正是餐飲業調整價格的黃金機會。很多餐飲店號不僅要追回應加未加的幅度,還要預計未來至少半年的物價漲幅。早前供應商預期新春過後,糧油食品價格將提升百分之五,餐飲業亦表示節後餐牌價格調幅與之相若。可以預期,通脹在未來一段日子,仍難望從五的水平回落。

高經營成本下,企業大嘆生意難做。以餐飲業為例,走高端路線利潤空間較高,尚且捱得住,走大眾化路線的茶餐廳做街坊生意,出品定價必須要有競爭力,否則難以吸引回頭客。換言之,利潤偏低,卻要擋住來貨價連番上漲衝擊,可以想像經營的難處。

消費者光顧茶餐廳,除了要求“抵食夾大件”,質素是否有保證亦是關鍵,甚至不少消費者寧願店號加價幾個巴仙穩定出品質素,好過伙計奉上一碗價格未變但份量縮水的湯麵。現時有個別茶餐廳調整收費幅度不大,介乎一兩元之間,除了讓消費者易於接受,保持出品份量和質素,成為加價後首要把關的工作。要讓顧客覺得物有所值,才能在加價浪潮下留住熟客。

企業在營商策略上,必須拿揑準確顧客的消費心理,也要開拓更多貨源攤分漲價風險。通脹橫行的今天,各樣物品“加價”已毫無懸念,很多居民都會體諒。尤其澳人收入增加,消費能力提升,即使高通脹也不一定盲目追求“平”,但物有所值是最低限度。然而,不少企業主習慣“睇餸食飯”,利潤空間減少,只會想到把各樣材料“減量”,少有考慮“增產”——開拓更多元化的出品,透過不同產品的不同利潤拉上補下,平衡收益。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