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工聯促勿依賴外僱

  • 2017-01-26

2017/1/26

社協勞方代表,工聯總會副理事長李振宇、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理事長趙步雲表示,本澳企業應轉變經營觀念,擺脫依賴廉價勞動力發展的慣性思維,增強競爭意識,以技術提升競爭力,促進企業健康良性發展。

三十年增逾四十倍

本澳自一九八八年正式批准輸入外僱至今已近三十年,外僱數量由當年的不足四千四百人,增加至去年十一月的近十七萬八千人,增長了四十多倍;外僱佔就業人口的比重由一九九三年的百分之十四點八上升至現時的百分之四十五點八。如今,外僱輸入幾乎涵蓋了各行各業,只有職業司機、莊荷和監場主任三個職業未有輸入外僱。

李振宇指出,因外僱政策的不完善及監管不到位,外僱在促進本澳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本地居民的就業權益,違背了“外僱作為補充本地人力資源不足”這一原則,甚至成為企業為降低經營成本而競相利用的政策捷徑。

職業司機供過於求

趙步雲稱,本澳持重型貨車駕駛執照約有四萬人、持重型客車D1、D2駕駛執照約八千人,顯示職業司機人手充足。政府也在加強職業培訓,在二○一三至一五年間開設重型客車司機培訓課程,共有二百三十七人考到駕照,但僅有五成人投身該行業,說明本澳仍有相當數量的潛在職業司機可以聘用。

工聯總會也曾多次舉辦不同類型招聘會,收到超過兩百人登記應聘司機,但成功入職的不足一半,反映不少居民希望投身司機行業。另外,至去年十月底,在勞工局登記的求職司機有一百五十多個,僱主登記的職位空缺卻只有一百四十四個,似乎表明職業司機供過於求。

市場問題市場解決

李振宇表示,市場經濟下,商品的價格由供給和需求決定。職業司機作為現時本澳勞動力市場的稀缺資源,其薪酬高於一般職業乃正常現象,是資源經市場配置的結果。若輸入外僱,將會打破由正常市場機制建立起來的合理的商品價值,是對就業市場的一種不合理的干擾,將嚴重削弱職業司機這一職業的實際價值。他強調,價格決定了供給,只有當僱主付予職業司機的薪酬待遇趨於合理時,職業司機的供應量才會增加,否則只會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他們同時指出,競爭是全方位的,打工仔要有競爭意識,企業更應具有競爭意識。輸入外僱雖可緩解企業一時之經營困境,卻並不利於企業長遠健康發展。企業應多從改善管理水平、完善薪酬福利制度、健全退休保障制度和提高服務質素上着手,以價值與品質作為競爭的基礎,才是長遠之計。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