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工廈封舖政府有敗筆

  • 2017-07-04

2017/7/4

近年工廈創業蔚然成風,不少個案公開營業,在各種媒體上曝光,社會大衆受落。政府坐視多時,終採取行動大規模封舖,縱然有充足法律依據,似乎仍有失道義。更凸顯了政策不銜接、執行不徹底,各部門各行其事僵硬執法等施政弊端。其中的深層問題在於,牽涉小衆的民生事務得不到及時和足夠的重視,遇上制度性和結構性問題,更沒有徹底解決的決心和魄力。

政府一句活化工廈,資金企業聞之而動,但政策配套和法律修訂不但沒有及時跟上,甚至沒有行動的跡象,以致多年下來只有個別項目艱難完成。面對工廈活化存在嚴重的法律制度障礙,政府態度如何?是堅持還是不了了之?

政府當初提出活化工廈,或許沒有把青創和多元經營列為重點支持對象,但基於客觀環境如高租金使然,加上工廈活化政策的呼喚,新創企業紛紛進駐。短短幾年間,工廈的低成本租金和空間確實培育了不少新創企業,甚至也鼓勵了一些多元化的經營模式。

這段時間裡,工廈是否合法經營處於模糊,個別企業可能收到來自政府的提示,但其他企業以至整體社會,沒有收到來自有關部門的清晰告示,以至於越來越多企業作越來越大額的投放。如今政府一聲令下,不少企業血本無歸,縱然行政部門有足夠法律依據,然而,對於投資者就沒有及時止損的道義?

工廈不適合很多模式的經營,依據政府和專家口吻,有法律上的限制、有技術上和客觀環境上的限制。首先,問題如一開始提出的,法律上的限制如何不是與政策同步更新?其次,技術上和客觀環境上的限制,如何不能配合政策和現實環境,作出有條件要求的審批,比如大規模的改建和增建,足夠的設施更換和提升?其三,即使是根據現實條件作出新的經營範圍界定,也不至於讓太多投資者進退失據。

工廈創業誤中副車,投資者要承擔風險,但政府在投資環境維護上也有敗筆。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