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學者:人才培養幼兒開始
- 2014-03-26
2014-3-26
來源:澳門日報
有學者認為,培訓本地人才應由嬰幼兒的基礎教育做起,才有條件支撑人才向上發展。同時設法吸引海外人才回流,補充短期的人才需求。另外,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吸引國際學者來澳,形成良性循環。
從基礎教育做起
黃素君表示,在基礎教育培訓學生成為人才,才有機會向上接受高等教育,才有機會成為精英。現有的施政報告及法律文本討論的精英、回流人才都不是由基礎教育談起。社會有需要擴闊人才觀,不是把高等教育的人士培訓成為精英,也不是到小學、中學才開始談培訓人才,而是由整個基礎教育做起,甚至再推前至嬰幼兒教育。
她提出短、中、長期三個不同階段的思考,中短期應是檢討現有基礎教育問題,檢視學校是否真正培養人才。長期是要訂立時間表,預計正在培訓的小孩何時會成為社會精英。各階段的工作須同步計劃,而目前的基礎教育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除由本土教育制度開始做起,澳門有官方數字顯示目前正缺某方面的人才,有需要吸引人才回流,兩者雙管齊下。在長期工作做好基礎教育,短期通過回流計劃鼓勵人才回流。
社團育才要創新
另外,人才與人資兩者概念需釐清。人才不單止有條件配合特區發展,更有條件發展未來的特區。人才培訓包括多方面,要有公平公義的原則,也要視乎每個公民是否都有機會成為被培訓的對象。現時本地大部分政治領導由傳統社團培訓,但其家長式管理,難有創新思維。她認同社團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要考慮如何創新。
土生土長的學者邱庭彪認為,本地中小幼教育都很重要,但各階段的教育無統一的評分標準,各校也有不同宗旨及升大方向,有感多年來優化中小幼教育模式存在困難。
提高國際化水平
高等教育也面對國際化及本土化問題,本地化教育是呼應社會要求,為社會輸出人才。但國際化走得慢,假如本地研究水平達世界級,相信可吸引各地教授來澳做研究,助他們跳出國際或再次回流澳門,是良性循環。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