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好主管的兩大任務:讓員工高效工作、有個人生活

  • 2016-12-14

根據《親子天下》雜誌在2011年對台灣千大企業CEO的調查,超過9成的CEO認為「推動員工工作和家庭平衡」是企業經營成功的關鍵,也樂於「協助員工照顧家庭」。然而,調查同時也發現,僅6成CEO自認公司真正落實了照顧員工家庭和生活的責任。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最可能的原因是,公司花錢雇用員工,自然希望員工優先完成公司交派的任務,員工如果做不完,就只好犧牲家庭和個人生活時間。

認真工作和家庭生活,真的很難兼顧?

從學理上來說,「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只是時間分配的問題,還牽涉到「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這個要素。簡單說,你為了扮演好工作上的角色(員工),是否會影響到你在生活中另一個角色的表現?

例如,你每天上班都超拚命,回家後已經沒有心力投入工作以外的興趣,甚至連倒垃圾、掃地、陪小孩做功課等家庭責任都無力處理。這種你為了做好工作,而無法擁有良好生活品質的情況,就是「工作角色干擾生活角色」。

相反地,生活角色也會干擾工作角色。台灣現在多屬於雙薪家庭,當小孩生病或父母住院,夫妻兩人勢必要有人請假照顧小孩或雙親,不只會影響原訂的工作排程,心中多了需要掛心的事,上班專注度也會跟著受影響。

考量到員工的幸福感愈高,工作績效也愈高,愈來愈多企業日益重視員工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針對Google員工所做的調查也發現,在這家連續10年蟬聯百大最佳雇主的企業裡,有近9成員工認同「公司鼓勵我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換句話說,當企業願意花心思協助員工降低工作與生活間的衝突,將會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公司。

主管配合推動,制度才不會形同虛設

數年前,我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擔任訪問學者時,觀察到舊金山灣區上下班尖峰時刻交通壅塞,拉長了通勤時間。於是,有些公司提供1周1天在家工作的制度,為員工省下了大量通勤時間,也提升了他們的工作效率。

台灣也有不少公司會舉辦家庭日、寒暑假營隊等活動,鼓勵員工攜眷參加,促進親子同樂與情感聯繫。獲得勞動部第2屆工作生活平衡獎的福特六和汽車,就提供員工「在家工作」的制度,員工只要申請獲准,就能擁有最長6個月的全薪在家工作安排,讓員工兼顧工作與照顧家人的需求。

不過,單靠人力資源部門提供休假制度、彈性工作排程等多元措施恐還不夠,想要完全讓員工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更需要直屬主管的配合,因為育嬰假、在家工作的申請,都必須獲得直屬主管的同意,才能真正發揮效用。

所以,直屬主管的態度和行為,才是公司落實員工全人發展的關鍵。

以目標明確、效率提升,取代高工時文化

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管理學教授斯圖亞特.費德曼(Stewart D. Friedman)等人在合著的《均衡的工作與生活》中,就針對主管提出建議,期望創造出企業與員工雙贏的局面。

1.讓員工對工作目標有共識:

有些主管會有疑慮,如果給予員工更多工時上的彈性,員工反將心思放在家裡的事,最後影響到工作進度,該怎麼辦?

過去我擔任系主任時,有個案子是在下星期一前截止,照理說,助教應該在星期五下班前完成,但是她家裡臨時有事必須先走。她在請假時向我保證,「我知道案子的急迫性,星期六我一定會把事情處理好」,聽完我就放心了。

其實, 只要主管清楚訂定部屬的工作目標,雙方對工作進度有共識、建立互信,主管自然樂於給予員工更多自我的空間。

2.鼓勵員工全人發展:

許多主管認為,員工會受「非工作」角色的影響,間接影響工作效率,這樣的想法有待修正。

身為一個好主管,應該把員工視為「完整」的個體,支持他們在完成工作任務之餘,也要善盡各種角色,經營自己的生活。而當員工將生活中各樣角色扮演好,就能投注更多心力在工作上。

主管可以透過時常與員工分享自己下班後的角色,表達自己對家庭及個人生活的重視,藉此感染員工,一起做到工作與生活平衡。

3.要求工作效率而非長工時:

要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代表員工必須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才能自由運用多出來的時間。
我建議, 企業應主動營造「效率高比工時長更重要」的工作氛圍,並且不斷地實驗有助於提高效率的工作方法,才能實際幫助員工多出時間,去追求工作以外的人生目標。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2012年一封寫給員工的公開信裡談到,「我們反對同仁受主管或同儕影響,感覺非要長時間待在公司不可。半導體業是競爭激烈的行業,努力工作是必要的沒錯,但工作究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希望每位同仁都有健康而平衡的生活。」

唯有企業主或主管透過具體行動,支持員工全人發展,台灣企業才能真正落實工作與生活平衡,讓員工在努力工作之餘,也能享受家庭與個人休閒生活。

Copyright@Manager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