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多方監督 守護旅遊誠信
- 2017-11-05
2017/11/5
以往港澳常被視為“零團費”、“負團費”的重災區,以觀光為名,強逼消費為實,香港更曾一度因這些負面新聞而令旅遊形象插水。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年,香港“導遊阿珍”在旅遊巴上就團客不願消費購物而“鬧爆”團客的視頻被曝光後,引發海內外強烈迴響,不僅令當地旅遊形象毀於一旦,亦揭示“零負團費”隻手遮天,港澳地接社“要麼接,要麼拉倒”。當時內地訪港澳旅客仍以旅行團為市場主導,部分地接社接團後,把風險轉嫁導遊,規定導遊接待團隊需先“買頭”,按人頭計每人收八十至一百元不等。潛規則下,導遊必須墊支才有機會開工,要從團客身上賺回支出,只能從購物回佣着手。雖然多數參團旅客在出發前已知道要購物才能享有低團費優惠,但亦不能排除個別團客不合作,導遊血本無歸,壓力可想而知。
國家年前出台《旅遊法》嚴打零負團費等違規行為,整頓市場,零負團費銷聲匿跡,然而最近似死灰復燃。當然,如今澳門旅遊環境已改變,地接社更有能力向零負團費說“不”,但亦要提防不法商人鑽空子破壞旅遊秩序。
內地對打擊不法商人決不手軟,值得澳門學習。如近日三亞巿政府揭發兩家海鮮店趁消費者不注意時調高電子秤重量的換算率,遂對這些“欺客宰客”的店舖處以“極刑”,吊銷其營業執照。雖說這種不老實的營商行為在全球皆有,但近年澳門打造優質旅遊,大部分商戶都緊守良心防線,努力維繫得來不易的誠信招牌,明白“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極少數人的無良經營,很可能嚴重傷害整體的旅遊市場。
要令旅客對澳門留有好印象,需多渠道監督不當行為,當局除派員加緊巡查,建立跨部門小組打擊,亦可利用資訊發達的優勢,借助消費者拍相、拍片,鼓勵“報料”,令不正當營銷手法無所遁形。此外,適當引入吊銷牌照等懲罰制度,提高阻嚇力。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