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培育人才 職業專業化

  • 2013-11-14

2013-11-14

來源:澳門日報

 

 

人才培育是明年施政報告重點,政府提出構建本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研究啟動“精英培養計劃”、“專才激勵計劃”和“應用人才促進計劃”。澳大多位學者對人才培育構思有不同關注。有建議政府加強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設立優質教育基金;亦有認為政府要培育人才,先要制訂目標。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郝雨凡、法學院教授駱偉建,對於政府把人才培育列為明年施政首要重點,感到很鼓舞,認為計劃構建本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將有助從長遠角度規劃。

政府主導職業認證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馮家超表示,明年度施政報告中,較特別的是政府提出引入正能力競爭機制,提升澳門年輕人向上流動的動力,舉措相當好。政府將啟動的三大計劃,主要是年輕人自身學習,但更重要的是職業上不應祇是精英獲得好處,應大範圍讓各職業走向專業化,讓居民可根據職涯規劃按部就班,看到發展前景更加實際。

近年社會不時探討專業認證,從各方面考量,澳門不太適合按照行業協會形式進行職業化,政府折衷辦法就是以較快的方式推行,政府主導部分職業專業化,屬較大膽、創新和承擔的做法。

環顧周邊地區,專業認證並非由政府牽頭,主要行業協會推動,故政府明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推動職業認證,並對部分行業技能進行測試,值得鼓舞。不單提拔精英,更令在職人士看得到未來,有助讓年輕人持續向上發展。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林玉鳳認同政府把人才計劃放在重點位置,並提出多個計劃。整體方向好,但感覺如同內地的“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海歸計劃”。澳門社會、經濟制度與內地不同,對可行性存在疑問。舉例施政報告提出,將與企業合作送員工到外地培訓,倘大企業想送總經理出外培訓,該如何與政府協調?

精英專才從哪裡來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黃素君表示,政府人才培育工作祇處建設當中,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把教育開支變成投資,才是長效機制。且在整個機制建設過程中,是否合乎公平、公正、公義原則。人才培育方面,三大計劃中,“人才促進計劃”與政府將於一六年建成的“職業教育實踐中心”相呼應;“精英培養計劃”意即未有精英,要去培育;值得深思的是,精英、人才從哪來?將牽涉到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如何與精英教育接軌?

現時本澳高中淨入學率約53%,即100個年輕人中有47人在高中以外,可能投身職場。如此計算,即精英要53%中挑選,比例少得可憐,問題何在?這53%學生將來要投考大學,總有一家大學會錄取,但大學生是否等同精英?政府以甚麼標準訂定精英?建議政府應成立優質教育基金,鼓勵更多人對基礎教育或高等教育進行研究。現階段政府設立了科學基金,但並無設立人文科學研究基金,政府應“兩條腿”走路。

助培養領軍式人才

澳門大學持續進修中心高級行政主任柳智毅表示,明年施政報告最大亮點是新增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報告首次提出成立人才發展委員會,可視為人才培養統籌機制,更好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引領特區政府全盤人才培養計劃,有利化解矛盾。現時澳門需要的並非一般人才,缺乏的是經濟發展的領軍式核心人才。政府提出三項計劃培養人才的目標各有側重,相互協調和統一,有助培養本地領軍式的人才。

澳門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朱壽桐表示,政府建立三大計劃都很好,但優質教育資源如何參與本地人才培養長效機制中,政府對此考慮不多,可更充分地整合本地現有的優質教育資源。

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學術總監林廣志表示,中央連番提出澳門要加強人才培育。培育人才是長遠措施,一定要先制訂目標。澳門大學生佔總人口比例約16%、佔就業人口約27%,都是較低水平,政府能否制訂四年或十年目標,例如把大學生佔比提升至30%等,提高人口中的高等教育比例。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