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因時制房策 公私樓協調

  • 2016-10-27

2016/10/27

 

樓市經過兩年調整,近日開始輕微回升,置業難再次刺痛“無殼蝸牛”。

近年每次經屋申請都引發大批居民“

恐慌性”遞表,抽中者如同中“六合彩”,高樓價明顯刺激了居民對經屋的需求。房屋局月初公佈,截至九月,完成一千一百多個一三年期多戶型經屋申請獲甄選家團實質審查工作,發現僅半數合資格。

公共房屋尤其是經屋長期面對“有人冇屋住、有屋冇人住”的問題,空置情況極之普遍。不少人取得經屋卻無迫切居住需要,又要等候十六年禁售期,有改造為書房、遊戲室,更有人將經屋單位出租變身非法旅館,資源浪費極之嚴重。政府未見出台罰則,又未有合適解決方法,與此同時,社會對經屋的需求仍然虛增,令公屋政策處兩難局面。

社會不斷提出“澳人澳地”、“置安居”、“新類型公屋”等方案,但多年過去仍祇聞樓梯響,長遠公共房屋規劃仍然缺乏。既然公屋儲備有限,應該增加社屋供應,優先協助居民解決迫切的居住問題。

政府每次收回土地,都強調優先興建公共房屋,最典型例子就是機場對面土地將建八千公共房屋,城規會即將討論。增加公屋土地儲備是好事,但是否每幅土地都適合建公屋、周邊配套是否方便基層居民?相隔一個路氹城的公屋群許多問題仍未解決,前車可鑑。

另一方面,私樓土地供應亦越來越少,樓價因而被推高。土地儲備一直欠缺長遠部署,十年前拍賣一幅土地後,一直未有重新拍賣。加上為樓市熾熱實施的樓按指引,一直未鬆綁,錯失經濟下調的撤辣時機,沉重首期壓力加重居民置業難。

房屋政策影響社會發展甚至幾代人的生活,遲遲未有完善的房屋政策,公私樓均供應失衡,更遑論兩者互相制衡、協調發展。任何地方的房屋政策都對應自身特殊性,政府應因地、因時制訂政策,不能盲目跟隨周邊地區。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