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單業權改住宅地釋供應

  • 2014-03-10

2014-3-7

來源:澳門日報

 

 

 

建築置業商會理事長謝思訓表示,低息環境下,政府短期內不會撤“辣招”。一旦取消措施,可能令樓價反彈,對居民構成更大壓力。反之,樓價持續上揚,不排除政府會推出新政策及“新辣招”。回顧“辣招”實行多年,雖然遏抑需求,但對遏抑樓價成效不大,樓市關鍵問題在於增加供應,建議政府以靈活措施鼓勵單一業權業主,把非住宅用途土地改為住宅地,相信這是短期最有效的措施。

先租社屋後買經屋

政府過去數年加快投放公共房屋,取得亮麗成績表。過去三年推出兩萬多個公屋單位,不但解決居民住屋問題,亦開始有條件將公屋政策推向新階段。除經、社屋,是否可面向年輕人提供政策支持?謝思訓建議政府鼓勵年輕人“先租社屋、後買經屋”,居者有其所,且建設優良版社屋。

政府近年來在公共房屋領域投放大量土地及財政資源,短短數年內成功為居民提供兩萬個以上的社會房屋及經濟房屋單位。反觀可提供發展的私人住宅單位土地寥寥可數,引致私人房屋供應鏈斷裂。據政府統計局資料,一三年建成住宅單位僅1,055個,一二年建成2,443個,大降57%,嚴重供求失衡。

回顧過往四年,新動工住宅單位嚴重偏少,一○年為781個,一一年為2,053個,一二年為1,526個,一三年為2,124個,相對全澳23萬個住宅單位,每年新動工私人住宅佔不到1%。另據工務局數據,待審批項目包括種種原因而積壓的住宅單位有兩萬七千個。按現時澳門經濟發展模式、人口增長速度,以及年輕家庭對置業的渴求,大量住宅單位審批進展緩慢,以及新動工住宅單位偏少,直接為嚴峻的供求失衡火上加油。

辣招破壞樓市階梯

過去三年政府推出公屋總數2.7萬、私樓祇有6,000單位,公私樓比例4:1,並不正常。公私樓比例正常應為1:1,政府未來需作出調節,供應萎縮將樓價推向較高水平。當然樓價高企有多個原因,但最重要原因是供求脫節。因此,政府長遠不能依賴“辣招”遏抑樓價,最後仍要視乎供應量,才可令市場恢復正常。

“辣招”遏抑需求,但對打擊樓價成效不大,惟一是把市場信息打亂,想買樓的人“買唔到”,想賣樓者亦因市場氣氛,難以促成買賣雙方認同的價格,結果買賣兩難。影響最大的是,破壞樓市的階梯化,經屋呎價一千多元,私樓平均呎價升至七千多元,中間出現斷層。

過去,居住經屋者有能力改善生活時,可選擇呎價四千多元的房屋。現時居民無法換樓,澳門亦不可能長期接受這種情況。現階段政府有必要詳細研究政策,以符合居民長遠利益。

關注生地變成熟地

該會關注如何令“生地”變成“熟地”。澳門土地資源是否很缺乏,值得從多方面探討。其實空地很多,澳門是成熟城市,規劃、審批才可把“生地”變成“熟地”。政府本月推出《土地法》、《城規法》、《文遺法》,都是城市發展過程必須經歷的。他相信執行初期會有摸索階段,如要通過城規會一關,會否令“生地”變成“熟地”過程變慢?發展商未來入則時是否要經過更長的審批程序?短期內無法發展一些土地,都是政府需要處理的。

現時澳門有很多土地並非住宅地,但有條件改為住宅地。早年政府提出活化工廈,但大部分工廈都是分層業主,法律要求百分百業主同意才可重建物業。但要百分百小業主同意較困難,故措施較難實行。該會建議政府盡量靈活處理,以行政手段鼓勵單一業權業主將其他用途土地改為住宅,才可短期內增加樓宇供應,這是政府重點研究的方案。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