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創造誘因引新血入行

  • 2018-01-29

2018/1/27

去年全年失業率較上年微升,達百分之二。由於部分準備開業的大型項目招聘工作基本完成,人資公司預估今年失業率大致橫行,但未代表繃緊的人資得到紓緩。即使去年“天鴿”風災後,部分損失慘重的店舖寧願退場結業,釋出部分人資,但多數中小企並未感受到人資稍有紓緩。請人難、流動率高,幾乎成為中小企的“通病”。雖然明知財力比不過博企等大企業,但每到加薪時,為了員工開心,多數情況下都願意“加些少”,打溫情牌留人。

然而,就業選擇多,人望高處亦人之常情。如果說流失率是必然現象,製造誘因吸引更多人入職更是必需。“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的癥結長年難解,除卻部分體力勞動大、工時長的工種已被部分澳人“嫌棄”,以致部分職空長期招聘仍乏人問津外,部分行業必須重塑形象,才能真正打開招聘之門。

如近年飲食業發展蓬勃,市場對廚師的需求一直有增無減,即使廚師的薪酬有絕對優勢,但仍難吸引新血入行。反觀日本壽司師傅,學徒階段從打雜開始,接受各種培訓,五至八年甚至十年才能出師,但因着壽司師傅的形象比起一般廚師高格,即使培訓過程辛苦,仍有不少港澳年輕人趨之若鶩。

但在日本,近年壽司店數量下降,與培訓期太長嚇跑年輕人不無關係。為了吸引更多人入行,東京壽司學院和其他壽司學校遂把十年培訓期濃縮到二百小時的密集訓練班,以吸引更多年輕人選擇加入壽司師傅的行列,讓他們在年輕時就能達成夢想。雖然此“速成班”在當地受到質疑,但也有只在壽司學校接受過三個月訓練的師傅,在開業十一個月後獲得米芝蓮一星認證。

壽司是日本飲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料理,如今亦可與時俱進大幅度調改培訓措施。面對各業均喊“請人難”的澳門,是否也應一方面提升職業形象,一方面透過密集式培訓為行業輸入大量新血?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