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公屋以民為本 樓市減壓
- 2014-03-21
2014-3-21
來源:澳門日報
賭權開放以來,經濟騰飛,居民收入中位數由十年前的五千多元,至去年底已逾一萬二千元。但亦因為受惠博彩旅遊業強勁帶動,物價、樓價升幅遠超居民收入增長。經濟發展如何兼顧居民幸福,成了澳門社會的政治議題。
去年本地人均生產總值近七十萬元。世界銀行早前公佈,澳門人均生產總值世界排名已攀升至第二,僅次於盧森堡。以購買力計算,澳門人均年收入近八點八萬美元,超越卡塔爾、挪威、新加坡、瑞士、文萊,比排名第八的香港高近八成。
但澳門人置業能力卻沒有同步提升。早前網上熱議以下資訊:二百萬(人民幣,下同)可在世界各地購買哪些物業?新西蘭最低時薪七十五元,二百萬可擁有一幢近千四呎獨立屋別墅;紐約最低時薪四十五元,二百萬可在市中心購買一個近五百呎單位,紐約郊區可購買逾一千五百呎別墅;巴黎最低時薪約六十元,郊區亦可購買一套六百呎小公寓。
至於本澳,車位最高成交價逾二百萬。政府早前建議物業管理行業清潔及保安員最低工資,時薪僅廿八澳門元。
早前房屋局重開多戶型經屋申請,共收到約四萬二千申請,是千九個供應單位的逾廿一倍,反映居民對住屋的需求。顯然,一般打工仔倘未置業,單憑儲蓄很難追上樓價升速,部分單位兩年內翻一倍。過去售十多萬、二十多年樓齡的經屋單位,市價亦達三百多萬。如何不讓居民對置業出現恐慌和憂慮?
美國最快明年春季啟動加息,聯繫匯率制度下,港澳亦將跟隨美國加息。步入加息周期,供樓負擔更為沉重,準買家要考慮清楚負擔能力才好入市。市場亦預期,加息會窒礙居民購買私樓意慾。當前政府調控私樓市場靠“辣招”,意圖令樓市軟着陸,降低投資意慾,但長遠仍要考慮居民住屋需要。
政府應開闊思維,經屋類型可更多元。以新加坡組屋為例,質量與私樓不會差太遠,但選擇很多元,最特別的是“屋中屋”款式,兩相連單位,適合孩子長大成家立室後,仍可與家人同住一處。
本澳經屋質量與私樓差距明顯,居民甚至慨嘆連社屋質量亦遠勝經屋。早前引起公眾關注的“一廳七門”經屋設計比比皆是。經屋設計倘以民為本,相信可減低居民換樓需求。面對土地資源稀缺,經屋宜居,居民安居,可減輕住宅供應壓力。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