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ategory
Hot Tags
News Detail
全球最大「每週工作四天」實驗出爐:91%企業願意繼續
- 2023-02-24
本週,全球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項「每週只工作四天」實驗結果出爐。
這個大型研究由英國非營利組織4 Day Week Global、英國智庫Autonomy、劍橋大學與美國波士頓學院的研究人員聯手進行,他們一共招募61家英國企業,共2,900名員工實驗每週多休息一天,薪資不變,看看他們的工作績效和其他面向是否有所改變。
四家組織最近釋出報告,顯示實驗結果為:91%的雇主願意繼續嘗試每週工作四日模式,而有18間企業已經拍板定案,週休三永久成為公司政策。
參與實驗的企業回報,這6個月的收入大致持平,但辭職人數減少許多;另外,也有三成的公司表示生產力甚至小幅提升,15%的公司則看到顯著提升。在員工方面,他們回報了此實驗對個人生活、睡眠、心理健康、平衡家庭經營等各式好處。
這項實驗的結果,與過去一、兩年全球其他地區的類似嘗試相仿。冰島、西班牙、澳洲、紐西蘭、美國和加拿大都有企業或是公務機關挑戰週休三日,並得到生產力持平或提升、員工滿意度提高、離職率下降的結果。
為什麼工時少,產能不變,甚至提高?
直覺上,少工作一天,就是減少了一天的產能,為什麼多數參與實驗的公司效能可以維持或進步?
英國這項最大實驗的研究人員指出,在這半年中,大多數參與實驗的員工,工作強度並沒有增加。他們主要透過減少會議、確保員工有更多時間專注完成任務,來提高工作日的效率。
以總部位於英國里茲的數位行銷公司Trio Media為例,CEO丹尼爾斯(Claire Daniels)表示,她在開始實驗前先與員工討論、分析他們每週的工時安排,發現其中20%的時間似乎被浪費在不必要的會議、商務出差和其他低效率的事情上。
丹尼爾斯於是重新規劃人力,讓員工們免除馬拉松式的每日團隊會議,員工只要根據他們出席的必要性參與部分會議。她並調配班表,確保每個人在多休的那天有夥伴能互相支援。
「我不認為我們會回到典型的每週工作五天模式了。」丹尼爾斯說。
在一些關注創意的公司裡,生產力與工時成正比的迷思,也被實驗完全打破。
「創意需要空間,創造力需要停工期,」總部位於曼徹斯特的創意機構Amplitude Media董事伯恩盧梭(Jo Burns-Russell)表示,「當你坐在電腦前,你並非一直在發揮最大的創造力。」
他的觀察與研究不謀而合。神經科學家與生產力顧問都表明,從事知識工作的人,每天可以專注的上限約為5小時。言下之意,坐在辦公室超過5小時,工作者往往已無法提供高品質的產出,還可能反過來扼殺創新。
這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白領工作,解放工時後,產能與創新反而躍進。
幸福感增加,對員工與環境皆然
新模式對資方的好處反映在績效上,對勞方,更是不言而喻——陪伴幼兒者、長照長輩者、培養興趣與副業者,都從多的那一天中得到喘息。
而員工們更滿意自己的公司與工作、忠誠度大幅提高,又為資方省下了流動率高的成本。事實上,英國的實驗顯示,率先投入實驗的企業已經因此吸引了更優秀的人才。
更值得關注的是對環境的影響。在高收入國家減少工時,可能會降低總體消費,進而減少碳足跡——一項研究發現,工時減少10%,相當於碳足跡減少8.6%。
有沒有挑戰?
然而,聽起來近乎完美的每週工作四日方案,在實踐上還是有許多難題。
例如,如果一間辦公室裡的人都休週五,那麼客戶可能會找不到人。一週工作四天,也可能讓同事間的非正式社交時間減少。因此,企業主需要妥善調整工作流程、人力配置與團隊關係經營。
不平等問題,大概是此實驗最可詬病之處。
「知識工作者可能會發現,從他們的一週中放掉一天很容易,但對於某些行業來說,這要困難得多。」《ZDNET》在一份關於「每週工作四天」專題報導中寫道。
縮短工時並維持原有產出,對許多行業來說很難實現,例如生產線上的工人、清潔員等。有些家計困難的底層勞動者,寧可多工時、多收入,太進步的白領實驗對他們來說恐成另一種剝削。另外,像是兒童保育、醫療等已面臨普遍勞動力短缺的行業,也很難進行這樣的嘗試。
不過,這些實驗仍為現代職場挹注了許多靈感:有些會議是否沒必要人人參加?事情做完了,是否不用硬是待在工作場所?更有效率完成任務的方案是什麼?
別忘了,我們大多數人認為「自然」的五天工作日,實際上還不到100年。
關於勞動與產能,也不存在一套標準答案,例如工作五天是勤勉,四天是怠惰,端看一個社會想要把時間花在何處,以及有什麼樣的生活追求。
Copyright@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