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一家之言)零售重新定位打破悶局

  • 2020-01-18

2020/1/18

香港社會經濟受持續逾半年的暴力事件衝擊,負面影響陸續浮面。與旅遊相關的零售、餐飲業首當其衝,部分已於租約期滿時結業,即使是資金雄厚的零售上市集團,亦不得不關店以省掉租金及其他間接成本,結業潮一觸即發。

如有港資化妝品連鎖店受旅客減少影響,生意嚴重受挫。據該集團公佈,去年十至十二月香港及澳門零售及批發營業額,在澳門區業務錄得近兩成銷售增長的前提下,未能彌補香港的跌幅,兩地區整體營業額按年勁跌三成半。該集團在未來十八個月陸續關閉廿五間分店,佔香港分店總數兩成半。無獨有偶,港資珠寶集團也宣佈隨着租約期滿,將削減兩成店舖。可以想像,香港零售業早已血流成河,只能壯士斷臂,快速止血。

反觀澳門零售市場,雖被消費疲弱氣氛持續“醃悶”,但生意在過往基數大下仍可保持或微跌,對比外圍環境疲軟,成績其實已算不俗。雖然當局料今年旅客較去年跌百分之三,但縱觀今年整體環境不太差,誠如博企指有不少利好因素存在,內地經濟增長保六、中美簽署首階段貿易協議、港珠澳大橋效應等,均有利帶動旅客消費。關鍵是澳門需要提升旅遊內涵、完善相關軟硬件配套,才能引客臨門、引爆潛在消費力。

如何重新包裝現有的旅遊資源,以活力且“貼地”的一面推銷澳門這個歷史城區,是吸引旅客的第一步。其次,把不同的旅遊元素串連捆綁,梳理出不同主題的旅遊賣點及路線,凸顯澳門豐富多元的旅遊形象,有助吸引不同喜好的旅客,鞏固客源結構。再者,因應旅客多年來“投訴”路牌不清晰、旅遊資訊貧乏的問題積極回應,才能有效燃起訪澳意慾。

無疑現時不少旅客外遊喜歡購買品牌服飾,但也有不少“小資族”鍾愛個性化產品。在品牌服飾已無多大競爭優勢的前提下,零售業要打破悶局,除了重新考慮市場定位,“升呢”賣個性,也是發展的新方向。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