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一家之言)人才引進 實事求是

  • 2018-12-12

2018/12/12

港珠澳大橋開通,粤港澳大灣區交流將更趨密切,必然促成人才間的自然流動。

特區政府擬推出優才科才先導計劃,引入優才科才來澳前無需先獲本地僱主聘用,此舉衝破過去矛盾,踏出好的第一步,畢竟不少高端、技術人才、有能之士往往屬自僱。

澳門人才引進問題一直是社會敏感議題,尤其過去政策未完善,引進人才良莠不齊等備受社會質疑。但若澳門要邁向經濟適度多元,扶持不同產業,包括會展、中醫藥、特色金融,甚至中小企業都須依靠人才,否則願景再多也徒然。環顧全球包括內地正掀起人才爭奪戰,此時澳門更應加把勁勇於尋求政策上的突破。

不難發現,現有的人才政策傾向聚焦培育及回流,引進方向避而不談。但隨着大灣區的戰略、內地政策的便利、青年創業等鋪開,本澳人才發展路徑不再局限於澳門,年輕人“走出去”將越趨增加。如果澳門沒有條件吸引人才,長遠不利本澳自身發展。

參考香港,就有補充勞工計劃、優才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按不同領域補充所需人才,當中優秀人才計劃約等同於移民政策,無需先獲公司聘用,但門檻相當高,有人才清單、嚴謹的計分制度、甄選機制。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則較有針對性及彈性,三拖一加二,即每三名外地人才,公司需聘請一名本地全職人才和兩名實習生,該計劃半年至九個月檢討優化一次,不斷適應業界所需,收集社會意見。

引進人才配合社會發展所需,合理不過。惟現時本澳未有符合社會期望的政策出台,且現行關於人才的標準、人才類型、引進方向、透明度、檢討機制等仍有完善空間。

另一方面,人才引進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要獲社會認可達成共識絕非易事,應給予更多、更開放、更理性的討論空間,深入了解社會矛盾或癥結,鼓勵當局在矛盾和發展間尋求最佳解決方案,構建嚴謹人才引進政策,實事求是。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