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為何年輕人寧願炒散

  • 2016-11-30

朋友公司請人,收到過百封求職信是意料中事,卻依然被嚇親。大部份應徵者的履歷表都一匹布咁長,短短幾年工作經驗,已經做過好多份工,平均每份只是維持一年半載。完成幾個面試之後,逐漸明白並非新生代唔定性,而是為勢所逼,有些是公司只肯請兼職或者出短期合約,亦有些是公司裁員甚至財困拖糧。搵一分安定的長工,成為這些求職者的理想,因為他們都明白,職場遊牧民族沒有叫價權,不斷轉工,就無辦法累積技術以及人脈等無形資產,以至做了十年八載,依然只是要求月薪萬三、萬四蚊,和初出茅廬無分別。

上一代香港打工仔的待遇,是可以隨着公司一起成長,在一家好公司忠心耿耿做個文員也好,要上車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2000年之後,世界從此不同,大部份香港企業跟不上全球化的步伐,老公司包括政府,惟有控制成本不斷諗縮數,兼職、外判以至合約制應運而生;新公司就死亡率奇高,即使倖存往往都是得個做字。年輕人撈極唔起,前路茫茫,怨氣重是理所當然。

職場生態改變,反過來影響了年輕求職者的心態。不少年輕人一出道已經開宗明義要「炒散」,美其名是體驗不同的工作,實質上卻是對責任的逃避,打散工一下班就交收兩紇,無手尾跟。何況要搵一份好的長工談何容易,自己決定要「炒散」,心理上一定好過搵緊但搵唔到。於是今時今日的香港,大部份勞資雙方都欠缺了向對方的承擔,勞方一日和尚敲一日鐘、資方則出盡法寶減低待遇,失去了以往合作締造雙贏的精神,競爭力自然低。

許多年輕人其實是有心做,只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做;許多僱主其實願意畀,只是要員工能夠為公司創造出價值。香港最大問題是欠缺商界領袖,上一輩個個收租,新一代就被訓練成只懂標準答案的答題機器,無特殊技能、無創意、無幽默感,根本不夠現時商界的需要。

香港失業率是低,卻是處於一種「有手有腳必然餓你唔死,但一定無發圍」的畸型狀態。 兩代人都不快樂,又自以為是。上一代看不過眼,說下一代是廢青;下一代則覺得上一代死霸爛霸塞住條路,互相指責欠缺溝通,只有敵對沒有合作,香港怎會有前途。

Copyright@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