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新聞小語)透明輸勞 補人資堵濫用

  • 2019-05-08

2019/5/08

本地人資緊缺,外僱成為本澳重要的勞動力補充。然而審批欠透明,工薪階層質疑當局濫批外僱,更甚者,黑工、過職過界越來越嚴重,影響本地人飯碗;中小企則抱怨請人難,質疑博企聘外僱當局開綠燈,對中小微企則越收越緊。當局左右不是人,究竟整個外僱政策出了甚麼問題?

黑工問題存在已久,以至近期社會熱議的外僱過職、過界非法工作,亦非新鮮事。不少情況或與僱主不熟悉法例有關,例如着家傭到店舖幫手、餐廳侍應外僱到廚房工作等。但亦有僱主明知故犯,如要求外僱開車送貨送人等,利用法律灰色地帶,以為當局難以監管,為自己大開方便之門。法例難以類比,但觀乎與本澳情況相似的鄰埠,在打擊黑工、非法工作力度明顯強於本澳,更重要是罰則極重,僱主根本不敢以身試法。

社會反映過職、過界非法工作情況普遍,罰則相對較輕,但對微企小企仍具阻嚇力,為何僱主鋌而走險?在失業率極低的現實情況下,本澳目前是“工求人”,不少收入較低、前途較差的工種對本地人而言根本沒有吸引力。

現行輸勞政策亦衍生出不少怪現象,有些僱主為求滿足“本地人與外僱”要有一定比例的要求,唯有“請人頭”,總之姨媽姑姐、叔伯兄弟,只要願意都聘為“僱員”,目的只求當局批出數個外僱名額。同時,當局對職業、工種細緻劃分,以免濫輸外僱,方便監管,但同時對僱主尤其中小企造成困擾。中小企人手有限,員工往往身兼幾職,但外僱職業分類細緻得很,本地人請不到,申請外僱又不獲批,獲批一兩名,發揮作用卻有限,經營困難可想而知。

打擊非法工作,當局不能手軟,更應考慮加重罰則以增阻嚇力。但整個輸勞政策必須更透明,設立本地人力資源供需數據庫,用數據說話,相信更能彰顯輸勞政策的合理性,既可減少社會爭拗,亦可真正了解中小企人力資源的困境。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