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一家之言)調整策略迎戰未來

  • 2019-05-05

2019/5/05

剛過去的“五 · 一”假期,旅客較去年同期增加,最顯著原因相信是港珠澳大橋效應。但在零售業產生的連帶效應卻缺乏推動,旅客消費模式改變、消費意慾疲弱。業界需嘗試調整策略方向求變,才可迎合市場。

近十年來,零售業跟隨着博彩業及大圍因素走過高山低谷,見證鼎盛興旺,也經歷過寒冬,現時正值忽冷忽熱時期。首先,本地市場內需疲弱,部分原因是網購盛行,價格極具競爭力,吸引了不少港澳消費者。本地零售業要依靠內需來維持正常業務發展,需要有所突破。

其次,旅客消費意慾也出現變化。以往旅客來澳,通常都會一擲千金瘋狂掃貨,如今已逐步轉變為象徵式買一件起兩件止,他們更願意把精神花在吃喝玩樂上,所以,只有假期旺季人多的刺激下,生意才稍有起色。

如今零售業更難預測下一波的消費究竟是帶來驚喜抑或大失預算。內地客消費力減弱可能與內地經濟放緩及全球大環境有關,但可預料的是,零售業乍暖還寒,還會維持一段日子。

儘管如此,業界總不能守株待兔,坐等前景明朗,更應根據現況相應調節,例如開拓更多客源,同時兼顧本地和外銷來穩住業務。要提振本地消費,需與具價格優勢的網購力量抗衡,除了推出折扣優惠來打動消費者,銷售策略不能一成不變,必須靈活變通,尤其要抓住消費者對光顧實體店期望得到的消費體驗。如成衣店成行成市,有的店主會為顧客提供衣物搭配技巧,提升服飾的整體觀感,借助完善購物體驗來穩住一批熟客。這種專屬的優勢,並非價格低廉的網購可以輕易取代。

又如針對旅客市場,旅客來澳着重玩樂及深度遊,提着一袋二袋戰利品的旅客減少,但內地客對港澳產品信心仍然很高。零售業除了鞏固本地客源市場,也可做好向外拓展的準備工作,如在跨境購物方面多做工夫,推出方便、快捷的購物配套,回應旅客需求。

Copyright@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