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置業減壓利經濟多元

  • 2017-10-12

2017/10/12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公佈首份施政報告,涉及範疇廣泛,當中不少政策都點到問題根本,尤其港澳社會都關注的房屋問題。澳門施政報告昨日開始徵集意見,鄰地政府解決住屋問題的決心,值得澳門社會研究。

香港新鮮出爐的施政報告,涉及房屋範圍近十項,包括:為不符合居屋資格的中產家庭推出“首置上車盤”、將增加公屋恆常化等。政府增加更多公屋選擇,無疑可改善各階層居民的生活環境,毋須入住呎租貴過豪宅的劏房;增加“首置上車盤”,亦可令市場更理性,毋須將價就貨選購“納米樓”。樓價越來越高,大部分居民無法負擔大單位,才被迫選購細單位。

報告出台後,香港地產業界指政府“搶飯碗”,新政將令購買私樓的客源進一步縮小。將更多居民納入公屋政策,對於“地產主義”高漲的香港,政策轉向具深層意義,值得澳門社會深思。環顧對樓市採取嚴控態度的西方國家,以及明確樓市為住房功能的內地,針對樓市的調控措施,終極目標是解決居住問題,同時減輕居民的生活壓力。

增加更多公共房屋,居民毋須被迫供私樓,對社會、經濟乃至家庭和個人生涯規劃都帶來很大改變。當供樓開支不再成為家庭和個人的沉重負擔,更多年輕人可以自由追求事業和理想,經濟發展可以更趨多元。

行業肯定會出現結構性轉變,私樓可以更豪華化,購買者更小眾。公屋居民預留購買私樓的階梯,但資源應該循環再用,歸還政府再分配給有需要的人。階梯清晰,亦可杜絕違法囤積公共資源,現時不少公屋富戶,申請經屋後又再買私樓,導致公共資源供不應求。

長遠而言,樓市對一個社會和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值得深思。樓價高速上漲,導致財富集中,但大部分人生活受影響,不利於社會穩定。政府在房屋政策上,必須堅定立場,拿出決心和勇氣。

Copyright@澳門日報